学院主页 欢迎访问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网站首页 / 思政教育

中国精神之十八红旗渠精神

阅读次数:2167 发布: 学工处 发布时间:2021-04-28 14:21
[字体:  ]

image.png

中国精神

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出自1996年6月1日江泽民在红旗渠视察时的题词)

 image.png 

林州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红旗渠后指出:在林州看了中外闻名的红旗渠。在三年困难时期,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工程,林州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什么是红旗渠精神?林州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体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

  林州市原名林县,历史上长期困扰这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缺水。可是,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只顾压迫榨取人民血汗,却不管群众的死活。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五六十年代,林县县委“一班人”深知全县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很贫困,仍在受干旱缺水的煎熬。改变林县山区面貌,让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引水进村、引水上山。建国初,全县九十一万八千亩耕地,只有一万两千亩水浇地。全县五百五十个村庄,长年远道取水吃的就有三百零七个村,其中跑三公里左右的有一百八十一个村,五公里左右的有九十四个村,十公里左右的有三十二个村,真是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林县县委“一班人”抱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让全县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必须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他们组织群众打旱井、挖山泉,修建英雄渠、抗日渠、淇南渠、淇北渠、天桥断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要街水库、石门水库等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1957年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议。党代表郑重宣誓:“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林县县委把党代表的誓言刻成纪念章,奖给党员干部和水利模范。这充分表明了林县县委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决心。1959年林县大旱,全县境内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成员到邻近的山西平顺县考察“引漳入林”工程,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委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林县县委于1960年2月决定开工修建红旗渠,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懂得,修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只要坚定地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在修渠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解决难题,真正打成一片,拧成了一股劲。领导一心为人民,赢得万众一条心。全县各级党组织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从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形成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修建红旗渠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也不可能靠奖金和物质刺激群众建渠的积极性。广大群众在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中懂得了为谁修渠,怎样修渠,宁愿苦干也不苦熬;宁愿眼前吃苦也要换来长久幸福;宁愿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也不等靠要,不单纯依赖国家。党组织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修渠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工地上民工营、连建有党、团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争上游,同甘共苦,没有怨言。事实充分证明,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积极主动地领导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创建社会主义事业。贪图安逸享受的人,只为自己升官发财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安乐官”的人,绝不会去干修红旗渠那样艰苦的事。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共产党人应该不惧艰苦,不畏风险,顽强拼搏,勇于实践,真正把党和人民交办的事情办好。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

  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大胆创举。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内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卡我们脖子的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既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又面临着一些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严峻考验。县委“一班人”靠着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靠着全县干部群众的坚强团结,无私无畏,迎难而上,坚持到胜利。

  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相辅相成,坚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在浮夸风、瞎指挥、高征购一度盛行时,林县县委注意从实际出发,在最困难的时候,全县还有一部分储备粮和资金,这是敢于和能够修建红旗渠这样大工程的基础。同时,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县委还注意灵活决策。比如,最初修建红旗渠的三万多民工在七十多公里的总干渠上全线开工。县委深入工地调查研究,学习毛主席抓主要矛盾和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实事求是地将全线开工的决策,调整为“集中兵力,分段施工,建成一段,通水一段”,这是决定修建红旗渠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措施。一是先修山西境内的二十公里,六个月完成任务,缩短了工期,减少了两地矛盾,既节省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大大鼓舞了群众修渠的积极性。二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林县红旗渠工程既没有全部停工,也不是撑着硬干,而是实事求是,正视困难,留下数百名技术好战斗力强的民工凿通了“青年洞”等,这对在困难时期建成总干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提前修建原定总干渠第四期工程,提前发挥南谷洞水库的效益,使得全县粮食产量于1964年在全省第一个达到纲要指标,这就进一步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推进红旗渠建设。红旗渠的总干渠修了五年时间,于1965年4月建成通水;三条干渠原定两年完工,结果一年完成。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红旗渠配套支渠于1967年就可全面竣工。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节,不向别人乞求,立得端,行得正,靠着自己的钢筋铁骨一双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得辛辛苦苦出力,精打细算花钱。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出工按受益面积分配,群众自带工具,自带口粮,不足部分从生产队储备粮中补助。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每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整个工程总投资六千八百六十五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一千零二十五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干部群众同甘共苦,亲如一家,多快好省,群策群力。所有这些事情,当时林县干部群众都觉得是理应如此的。修建红旗渠十年,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建渠物资。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红旗渠建设模范;还涌现出一批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顶着压力、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是红旗渠精神的人格化身,林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红旗渠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中,全县参加红旗渠建设的不少于三十万人。县里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在建渠中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十年修渠,培养锻炼了五万多名石匠,三千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施工的工队长、技术员,这些人后来成为林县十万建筑大军的中坚力量 。更重要的是,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林县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是林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干事创业的象征。弘扬红旗渠精神,首先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要真正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唯物史观,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其次,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既要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其三,创业时需要艰苦奋斗精神,条件好了也不能贪图安逸享受,奢侈浪费。艰苦奋斗精神是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的本色。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谱写,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精神,就会腐败变质,亡党亡国。林县干部群众说得好:红旗渠精神有党的宗旨,又有群众路线;有解放思想,又有实事求是;有思想方法,又有工作方法;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改革开放离不开它,党和群众丢不掉它,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别忘了它。

  (作者 杨贵 原载于199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承办: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邮编: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