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八微一体”微生活项目
作者:张根 来源: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
一、背景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脚于“谁来培养人、培养效果如何”这一实际问题,推进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关注辅导员自身发展、提高辅导员素质能力,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实效性,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说教式教育、脱离生活的宏大叙事式教育对95后尤其是00后新时代学生来说,很难入心入脑。他们更加聚焦于个人体验和个性感受,“我喜欢不喜欢”、“我乐意不乐意”成为他们决定行动的基本判断标准。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个性化、细微化、网络化和碎片化。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实现思想引领、行为规范的教育目的,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检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大学生思政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更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研究的重点。
为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及时了解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张根老师领衔组建了“大思政•微生活”工作团队,并在2019年成为云南省高校首届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微”为法,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把“大原理”转化为“小道理”,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于细微之处见领悟,关注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各种日常生活,以期接近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真实面貌,调查、研究和了解如何通过“思想教育立体微循环”实现思政工作“无微不至”,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宏大叙事式说教和“单向度”思想灌输做法,形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共同体机制。
二、做法
工作室围绕“大思政•微生活”思路,立足于新媒体传播“微时代”新特点,结合课上与课下、理论与生活双重维度,聚焦大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关注大学生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追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落实,以契合“微时代”的学生个性、生活、学习特性,科学研究学生的日常生活行动规律,以学生“获得感”为归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激活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日常,落实到个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八微一体”微生活项目是指“微课、微书、微坛、微信、微话、微行动、微分享、微品牌”。通过微生活平台,将思想工作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无缝对接,实现思政工作日常化和个性化。从细节出发,结合网络媒介将理论学习、思想塑造、能力提升、价值认同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的细小环节,注重个人层面价值观念的培养教育,使深奥、抽象的理论植入到学生现实生活之中。重视微媒体的舆情引导并对此加强针对性,抓住思想理论教育最易“跑冒滴漏”的关节点。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八微”载体进行思政工作,吸引青年学生眼球,使大学生不仅“快入眼”,而且“对上眼”。
微课是指班级主题班会课、主题党团课中结合主题内容涉及切合学生日常实际的课件、视频等,将学校相关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底线思维教育”原则,形成认识体系和行为规范意识。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网络化、微课化和视频化,准备制作系列动漫小片来进行宣传。
微信(也包含QQ、微博、贴吧等便捷社交网络社区和“根语青春”微信公众号、易班网微社区、“理上网来”APP和家校微信群)是指“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以微信、APP、视频等为技术手段,定期展开对学生大型舆情调查,了解学生真实思想状态,明确共性问题。利用微信等软件有效、及时、便捷回应解决个体困惑。
微话是指学生至少每周一次和父母、朋友进行一次电话交流,在中国传统节日之际向父母问候,体会网络交流之外的人与人交流方式带来的不一样体验。
微书是组织学生自己编写小型理论读物和读书简介(掌中宝与电子书),以通俗易懂的行文、短小精炼的形式,内容简明扼要,方便大学生进行即时阅读。并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经典读书会”、“微信读书会”等学习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接力朗读和发表读书心得,让经典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入脑入心,提高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自觉。
微坛是年级、专业、班级“百家讲坛”(专业学习交流会等),针对学生困惑,形成讨论主题,面对面交流,释疑解惑。各班利用每周班会时间,由同学们上台演讲,演讲内容包含专业动态、社会时评、个人爱好、学习心得等各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善于思考并且勇于分享,并通过讲解自己擅长的内容,提高自信。在这过程中大家还可以分享经验,共同学习,打破以往班会班委说同学听的枯燥感。各班推荐优秀者参加年级讲坛、专业讲坛。
微行动聚焦个人层面。提醒同学们注意在自己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一言一行,重习惯养成,要求宿舍要整洁,言行要文明,举止要得当,处处讲规范。
微分享是指打造班级共享平台,包括学习资料分享库、活动照片分享库等,让同学感受分享所带来的益处,懂得学会与人相处的道理。
微品牌是指以学风建设、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基础,每个班级培育一个品牌活动,比如班刊、光盘行动、“互为有爱”等活动。为年级、班级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培养大家认真学习、服务社会、积极向上的意识和态度。
三、成效
“八微一体”微生活项目育人效果显著,打造成为全校推广的精品思政工作项目。项目契合“微时代”的学生个性、生活、学习特性,结合课上与课下、理论与生活双重维度,精准把握学生网络思想动向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准确掌握学生话语体系,用学生来解答学生问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目前工作室形成以“微生活”为关注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学生红色理论社团和新时代讲习团为平台的“学、讲、做、行”为一体的符合知、情、意、行教育基本规律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该模式精准把握学生网络思想动向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准确掌握学生话语体系,用学生来解答学生问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四、思考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紧紧围绕“立德育人”这一中心环节,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努力实现“培育优良学风和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两大目标,主动占领“课堂、第二课堂、学生社区和新媒体”四大阵地,落实到教与学全过程,把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具体任务精准落细落小落实到班级组织,延伸到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每一个人,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序进行。
(作者:张根,云南民族大学)